记录生活,记录美好

企业经营分析指标的设立模型

企业经营分析是决策的基础,分析一般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当然相对有说服力的还是要数据化比较好,量化才能有标准、有对比,面对全国数十万家的大、中、小企业,国资委也相应指定了明确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如下:

以上指标主要从盈利回报、资产运营、风险防控、持续发展等角度设定的值,并对结果值给予定性评价,分析维度主要是考虑报表使用对象的需求,他们要对企业运营进行评价:企业是否赚钱?经营效率如何?经营是否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否足够?其数据来源主要是以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为基础(潜在的问题是:财务报表数据是已经加工过的数据,加工过程中的误差也必然带来评价的误差);

这个评价标准也为我们企业自身进行经营分析的提供了参考方向。

但是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除了对经营结果的分析评价,更多还要对具体的业务(过程)进行分析评价。例如销售、采购、仓储、生产制造等等,有了良好运营的具体的业务(过程),那么经营结果肯定也差不到哪里去!反之,即使经营结果指标好,但是如果具体的业务(过程)指标不好,那么经营结果也是有问题的!

对于管理者或财务分析人员而言,向老板提供汇报数据,不仅仅要提交经营结果评价指标,更要提供相匹配的具体业务(过程)评价指标,两者能相互印证才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另外,经营结果指标一般都是财务语言,非财务专业人员不容易理解,因此更需要具体业务(过程)评价指标给与辅助性的理解。

具体业务(过程)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于日常的数据累计,并不是到了年底期末突然就有了,而且日常的数据还需要不同口径的归集,因此功夫就在于平时的处理。这需要企业提前规划、设定好各个部门、环节的数据指标体系。

很多企业上了ERP,ERP系统更多是业务单据、数据归集的处理,系统里有数据存储,并不等于有了评价指标。具体业务(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综合分析了各个业务环节,而主动、有目的性的制定的,这些并不是软件工程师单方能主动提供的。

因此实施一套完整的ERP系统,企业方一定要先做顶层设计、规划好各个部门的指标体系,然后在ERP系统实施的过程中,依据这些指标体系,做好数据归集,这样是事倍功半的。

那么企业管理者如何做好具体业务(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呢?我们尝试提供一个模型便于做指标设立,如图:

指标设立模型的目的就是要说明,指标从哪里来,如何衡量及衡量的方向,因此分三个部分:

  1. 指标从哪里来?就是把活动要素的相关属性进行分解,活动要素可以理解为一个业务活动,在ERP系统里,表现形式就是一张业务单据,例如采购单、销售单。这个活动产生于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参与其中的人、财、物等。
  2. 如何衡量?量化维度包括数量(体积等)、金额,及比较的方式方法,如趋势值,把数据放入时间背景下看待;比较值:对象之间比较。
  3. 结果评价维度:a.效率性,如周转率、单位时间产出等; b.价值:企业经营根本目标就是价值创造,所以指标方向就是要呈现价值量。

以下我们以采购活动的采购单为例,做采购活动的指标体系,我们从最基本的一张采购单开始:

  1. 要素分析:时间、空间、参与对象等信息如下

    1. 单据概要部分,有订单号、供应商、确认日期、预计到货日期、税别、参考、币种,交货仓位、采购员、单据状态、账单状态、源单据(销售单,销售需求触发)、支付条件(涉及到应付及账龄)等;
    2. 单据产品部分:品名,(订单)数量,已接收、已开单数量、包装数量、计量单位、单价、金额等;
  2. 围绕效率和价值方向,我们可以通过以上信息,设立指标体系如下:

本页的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