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生活,记录美好

从对业务流程的理解,谈中国式管理

国内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流程管理方面的书籍《流程管理(第 5 版)》,作者是王玉荣和葛新红,关于业务流程管理的原文是:

在流程中,审批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把流程描述为“审批+业务处理”确实非常有中国特色,和主流流程管理方法论确实有不同之处,这就是为啥经常有人说外国软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因。

实际上,人员审批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基于规则的,例如差旅报销,相应的级别的出差标准审核,或者合同签署,对合同条款的风险评估审核等,只要符合规则就应该过,在自动化流程里可以利用规则引擎(rule engine)来判定。如果设置人工审核,审批人与其说是审核,不如说是知晓留痕,未来一旦发生问题,承担管理责任。

王、葛二位老师对流程的描述,的确反应了中国企业的现状,如果我还是停留在 30 年前我在银行上班时的状态,而不是做了二十多年 ERP 的话,我也是这样理解流程的——流程就是一个做完、另一个人检查你干得对不对,再走到下一个环节:

我90 年代初大学毕业在银行工作时,刚开始在储蓄柜台上班。那时候银行有个制度,叫“三人临柜制” (什么是流程、什么是制度,又是另一个中国式管理的口水话题,参见《流程和制度是什么关系,该怎么管》),每个储蓄柜台的布局是这样的:

以顾客(储户)取钱为例,具体流程是这样的:

1、【顾客】要填一张取钱申请单,包括账号、户名、取款金额(取 5 元)等信息,同时把存折、取款单和身份证明给【接柜】

2、【接柜】人员会根据账号找到顾客的账册,在账册上记账取 5 元,同时计算取款后余额并记账(当时取款叫“下账”,存款叫“上账”),盖上个人章,然后把存折、取款单、身份证、储户账册四份材料扔给横向的【出纳】桌子

3、【出纳】身后是钱箱,他看到取款单和账册上取 5 元记录后,从钱箱里拿出五元钞票,同时在一个现金流水账账本上记录减 5 元,并记录现金流水账余额,盖上个人章,然后把存折、取款单、身份证、储户账册、现金 5 元和现金流水账账册共六个物体交给【复核】

4、【复核】是柜组长,他要确认取款单、存折、储户账册、现金流水账以及现金数量六者的信息匹配,然后在每个凭证上都敲上自己的名章,放回柜子,然后把存折和现金交给【储户】。

这个流程够严密吧,这就体现了“专业活动”和“管控活动”的连接——所以我很能理解为啥今天很多中国企业很接受这种“流程管理”的理论。

今天你们要是去银行,银行还是这么办业务的话,估计你得跳着脚把银行骂死,银行三个人围着你伺候,银行也得赔死。

我记得银行在 90 年代就开始用计算机处理储蓄,早期从三人临柜制变成两人临柜制,一人记账,一人出纳,记录正确性由系统自动控制;到 90 年代末期,就改成了单人临柜制,当时叫“柜员制”,记账、出纳、复核都是一个人了,银行通过技术手段加强了风控。

在汉语里说的“管控”或者“管理”,在很多语境下,并不是“管理控制”或者管理学上的“管理”的含义(管理学上说的管理是本意是:设定目标,并且使组织达到目标的过程),而是指“监督”、“批准”的意思。

中国式业务流程管理最常见的场景就是简单地把人盯人、人防人的“管理流程”复制进系统工作流, 三十年前 ERP 时代的BPR,即通过信息集成来简化审批,直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深刻影响到中国企业对流程的认识。我在《果总管理评论 | 业务流程再造(BPR)兴衰史(上)》文中写过用利 ERP彻底取消审批的流程变革,这里就不重复了。

就我个人的观点,不懂 ERP,无论是经理人还是咨询顾问,基本就没资格谈流程,他们理解的流程,就是把愚昧的手工操作用文科方式写下来或者装模作样画成流程图而已。

无信息系统,无流程。这就是知识开源希望解决的问题。

本页的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