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量化特别火,很多朋友跟我在讨论的时候也说人脑是不是最终要输给电脑,炒股的尽头是不是量化?不得不说,在21年过后的这两三年量化投资大放异彩,资金量上的很快,百亿级别的量化公司层出不穷。并且,今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大家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没有信心,所以大部分传统公司给的估值都很低。反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涨的特别好,很多投资人为了抓取尾部的这些收益,非常勤奋的拓宽自己的研究范围,但是最后依然收获寥寥,逐渐对市场失去信心。
其实,我觉得失去信心大可不必,主观和量化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知道很多量化公司还会找研究员给公司评级,相当于通过人脑给量化做阿尔法策略。
这两年主观普遍收益率较低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下行压力大,景气度投资或者传统估值方式失效,但我认为这种失效不会长期持续,一旦经济向好市场又会出现变化。今年的ai和机器人在很多主观投资者眼里估值特别贵,难以下手,但是却涨的特别好,为此很多同行受到来自客户的压力苦恼不已。其实我认为最主要原因是量化的资金量级爆发期导致了给后排小票的流动性溢价特别高,这有点类似于19.20主观大年给到白马股的溢价关系,今年正好是相反的情况。而不少游资散户也做了跟随交易,这个队伍其实膨胀的很快,但是据我所知游资在这个过程里真正赚钱的也并不多。
从事后的业绩来看,大部分公司其实并不能兑现,所以就呈现出股价大涨大跌的情况。从长期来看,市场依然是有效的,中短期由于流动性变化对市场造成了影响。我认为这倒是无关紧要的,量化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其实不是坏事。
最后说说主观和量化的优劣,主观的优势还是集中在深度思考和逻辑推理方面,也就是较长时间维度判断一个公司和行业的变化与估值比较,这是量化无法比拟的。而量化的优势主要在于短线的判断和交易速度,量化可以覆盖几千只股票持仓,而个人其实几十只就已经是极限了,而同时交易几千只股票也只有量化可以做到。所以从短线角度来看,主观大概率很难赢得了量化,这只有少数人能做到,甚至引诱量化跟风交易,这也是我不提倡主动参与短线炒作的原因。
总结一下,我认为二者没有优劣之分。上行周期集中持股的收益率可能更高,主观占优势,比如19.20年。下行周期可能分散持股,快进快出的收益更好,量化占优势,比如22.23年。
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未来你认为是上行周期还是下行周期?
本页的评论功能已关闭